王子忠先生的主要学术思想,是他始终坚持中国书画必须以“诗、书、画、印、形、质、意、韵”雅俗共赏及“传播正能量、寓美扬善、弘道扬正”为基本标准的观点,大力倡导“入道、入门、入流”的从艺理念,旗帜鲜明的推崇“大美”之大众愉悦度与认可度的审美主张,成为“维美型”书画流派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在书画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子忠书法诸体皆能,尤擅行楷、篆意隶书,应邀书写牌匾多处,如“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等。其主讲的楷书基础光盘在全国发行。廖静文先生亲自撰写“以正清和气韵感人的书法家”评鉴其“实用书法艺术”具有点化迷津、峰回路转、茅塞顿开之妙。
子忠对国画山水、花鸟、人物多有涉猎,尤擅画松鹤图及骏马图,享有“北国一鹤、吉祥使者、京都三马”美誉。廖静文先生评论“子忠笔下的仙鹤不仅样式多、姿态美,而且画法有独到之处,大有让人一看便心动的感觉。”;评论子忠画马“临得像、走得出、放得开,酷像悲鸿马神韵,又具时代感。不仅能将读者带进‘观子忠马便想起悲鸿马’一种大印象艺术视觉中,还能将读者思绪引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联想中,这就是画家带给人们的美的精神享受。”
著名美术评论家雷正民先生则以“子忠画马艺术赏析”为题对其画马艺术作了精辟赏析。与此同时,也以“总将美意洒人间”为题对子忠松鹤图给予了高度评价。
著名美术评论家雷正民先生则以“子忠画马艺术赏析”为题对其画马艺术作了精辟赏析。与此同时,也以“总将美意洒人间”为题对子忠松鹤图给予了高度评价。
子忠先生说:评判一幅中国画的基本标准尺度有三点,即,意境是否深远,气韵是否生动,格调是否高雅。不讲传承的创新,是蠢才;不能创新的传承,是庸才;弃宗媚外的创新,是奴才。这是我对传承与创新关系所持的一种观点。
清新典雅的文人画风韵,是子忠书画艺术的典型特色。子忠的画不仅婉若多姿,而且也透着一种雄浑融合之气,一种催发的力。有人说,看子忠的画象读一首诗,看得懂,品着有味。
子忠书法多以行楷为主,落笔大方、自然,体势开张、圆方自适,毫无猎奇之意;他的画以写实造型为主线,多采用小写意手法,布局考究,用墨精练,画面俊秀。往往能把人带入一种境界,使人遐想,使人产生一种美好的憧憬。
子忠笔下的骏马、仙鹤、狮虎、松鹰、牡丹等,无不包含着他自身的至性深情。他画猛禽猛兽,既不失其威严和王者风范,又以强烈的人格化特点,启迪自尊、自爱乃至自在的力量;他笔下的花鸟,既不失其艳丽,更以一种强烈的“爱”、一种祝福和吉祥洒向民间,使人赏心悦目。更使人感到可贵的是,子忠不仅善书法、善绘画,还善诗词和篆刻。因此他的画多以自诗、自书、自画、自篆相得益彰而独具特色。总之,他的画总能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一种迸发和跃奋的激情。
子忠先生说:中国书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美学与历史,她不但是一种非常高雅、非常洒脱的文事活动,也是一种宁静身心、平衡心态的修炼活动。书画家的人格价值就是将精神与自然和谐统一变为向世人潜移默化的宣扬真、善、美的高雅艺术,并以艺术承载的一种情怀与思想去感化观赏者的思想行为。与此同时,作者自身的情操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也不断得到升华。因此,艺术是精神与物质的宠儿,是人类社会繁衍演进的推动力。
子忠先生说:纵观古今,一个民族的独立艺术,是展现民族尊严和自尊的高尚标志。中国书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独成体系,在艺术观念上,中国书画偏向于“写意”、“传神”,西方艺术偏重于“造型”、“写实”。中国书画家认为艺术是生命的反映,从主观上要反映出书画家的意,从客观上要表现物象的神,这便是中国书画的“传神论”和“写意论”。 西方艺术家也认为艺术是生命的反映,从主观上强调写实,从客观上强调反映物象的形与色。可见,由于民族不同,水土根基不同,理念不同,民族艺术的基因所形成的民族艺术个性也不同。
子忠先生说:学习书画虽然艰苦,但也不乏乐趣。一方砚台、一张薄毡、一对镇尺,宣纸和墨汁混合在一起发出的奇异芬芳,看着闻着就让人觉得舒心。练起字来、画起画来气沉丹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切不平之事烟消云散,精力完全集中于笔尖之上,心不燥、手不抖、得心应手、其乐融融,的确是一种最美的享受。
子忠先生说:书画家首先应都是文人,古代、现代都应如此。没有文化底蕴的书画从艺者是没有后劲的,肯定成不了‘家’。长期积淀、厚积薄发,是书画家成长、成熟的普遍规律。我认为,凡可造就出一位出色‘书画家’的‘文化’,至少要具备以下三点:一是学识气质。要注重学习古今文学经典,诗词歌赋等,即便不能专,也要通;要懂诗词格律,会吟诗、能作诗;要培养对其他艺术门类的爱好,尤对演艺、琴、棋等。还要对画史、画论、美术史等有所研究。二是胸襟气度。要懂得一些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知识,树立刚直、豁达、平和、坚毅的人生价值观。三是作品气韵。通篆书,能篆刻,在此基础上书法和绘画要能专出特色。
子忠先生说: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艺术,是以传承性为显著特征的艺术,是一种抽象而又最引人入胜的艺术,是易学难精的艺术。正统的书法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墨者,字之血脉也。水与墨配合比例关系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书写质量。因此,掌握、运用好这两者,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将书法与国画相比,我认为书法是基础。因为画国画用毛笔,展现墨块与线条,都与书法的基本功有关。因此,我崇尚书画同源的理念,并始终将书法作为我艺术道路上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某种意义上,我练书法比练国画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还要多些。要做一个合格的书画家,必须能做到情景需要什么就能画什么,环境需要什么书体就能写出什么书体,所谓厚积薄发也在此。可见,对知识、笔法墨法技巧的储备要求是多方面的、长时间的,而运用常常是突出某一点或某一方面。
子忠先生说:我国的书法与国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外国没有。尤其是书法,虽然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有汉字书法艺术,实际上是我国书法艺术的分支或输出。因此,国际上没有可比性。因此,中国书法最好也就是世界书法最好。中国国画,严格说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都无可比性,但国外一些成功的绘画方法与用品应当而且可以借鉴,本应为中国书画家海纳百川、寻求进取的姿态,然而也引发了所谓‘中西融合’、‘中西合璧’等有关学术的问题。以我的观点,国画艺术应当善于借鉴吸收西方绘画合理成熟的部分,但所有的借鉴与吸收,都不能脱离中国画的本源基因,充其量是充实与完善,而不能是改造,更不能是变异。说到底,只要不改变中国画的本质特征,那么,中国画最好也就是世界中国画最好。
子忠先生说:一位有成就的书画家,几乎都曾得益于文学、美学、素描、书法等日积月累的艰苦修炼,甚至得益于舞蹈、音乐等情趣爱好的陶冶。因此,综合素质是书画家的基石,触类旁通、潜移默化、厚积薄发是书画家成长的基本途径。然而书画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上的,他需要比普通人无法具备或不易具备的特质。因此,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当“官”、“做事”容易,当书画家难。
子忠先生说:书坛曾有‘文化书法’的提法,有学者把书法鉴赏分为四种境界,也叫四气,即“市井之气、山林之气、书卷之气、庙堂之气”。也有学者讲五种境界,叫五气,即“江湖之气、市井之气、书卷之气、苍茫之气、空灵之气、”。我比较赞同后一种,但想稍作整合,把空灵与苍茫之气合为一个,仍取苍茫。这样还是“四气”:江湖之气,基本上是属绿林、侠客作派。如民间练功、耍刀弄棍那种。表现在书法方面,除残疾人外,凡健全人群中诸多杂耍式的书写者不断涌现,大有一浪高过一浪之势。诸如嘴书、脚书、左手书、双手齐下书、“拖把”书、反书、空心书、烙书、沙书、“茅笔”书、倒立书等等,不一而足。街头娱乐式表演等。
市井之气,指街道小市场、地摊那种。小市民的形象,格调不高,唯利是图,铜臭味甚浓。其作品的特点是匠气甚浓,行活、行货、假冒伪劣的事都干。
书卷之气,即儒雅之气,以儒家的“仁”、“义”行事。书卷气并不是书生气,书生气在很多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一种浅薄、孤傲的迂腐之气,而书卷气是那种博览古今、腹有诗书、心忧天下、泽渡苍生的慈悲情怀。在艺术上,主要表现为淡雅、清秀格调。
苍茫之气,字典上解释为空阔辽远、没有边际。在艺术境界上是追求一种无拘无束、洒脱、随意,天人合一的大气势、大自在。所谓“空灵之气”,是指一种意境,一种“心灵”的空间。具体评判时很难把握,因此,都归结到“苍茫之气”为宜。我认为,“苍茫之气”应属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人生有三大境界:即物质境界(吃喝用品等)、精神境界(文化享用)、灵魂境界(脱俗的超然)。空灵则属于灵魂境界。
空灵不是空旷无物,而是壮阔幽深、高超莹洁的空间,这种空间透明澄澈,玲珑剔透,含蓄无尽,字典上解释是灵活而不可捉摸。追求象外之意,画外之情,是一种进入纯意象的诗化之美,飘飘欲仙,兴奋不已。
在上述四气中,我认为不少书家是能够达到“书卷之气”的。具体到我,崇尚并追求一种传统、淡雅、清秀的艺术风格。 子忠先生说:我自幼习‘柳、颜’法帖。无钱买帖,小学时,拓描同桌同学字帖自制为之。后临“二王”,兼临魏碑,八十年代始尊崇赵朴初先生书法,刻意揣摩习之,兼收并蓄众家。从习字脉路看,走的是正宗之路,追求的清雅之风,表达的是和谐之韵。大凡从艺者,都讲人品艺品兼修。我立志要树正本之念、清怀之气、和善之性。因此,做人也好、从艺也好,我崇尚、追求“正、清、和”的精神境界。
子忠先生说:由于受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思想的驱使,当今不少书画家不愿意、或没时间、没精力进行传统的练习,更不注重画外的修养。他们当中许多迎合现代派那种“猜不透”、“看不懂”、“胡乱涂抹”为之当今高深艺术的怪论,为自己的浮华与浅薄作掩护。众所周知,中国书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相当完备的体系,可以说中国书画有它自己的规律和独特性,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美学观,以及独有的技巧特色。它十分强调画里画外的辩证关系,正所谓‘用纸用墨几分钟,画里画外数年功’。著名海派画家陆俨少大师曾说:“三分绘画、三分书法、四分读书”,即是经典经验之谈。
子忠先生说:我们强调“画外功”,其基本意思是指,书画家整天练笔还不行,还必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否则,往往立意、出手不高。但现在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即“画外功”被有人用来做公关,许多所谓头戴名家、大家、大师桂冠的,很可能就是一般水平,但人家善于公关。再加上某些官员也不懂艺术,以为支持了这个画家,就好像支持了文化事业,其结果是‘为虎作伥’。殊不知,一个喜欢抛头露面的书画家,肯定对自己的艺术顾不上太多,其知名度越高,危害就愈大。
子忠先生说:艺术之美,许多内容是不分古今的。比如松鹤图、骏马图,古人、现代人都爱画。追写物状,抒发情怀而已。我画松鹤图,博瞻约取,顾盼生情。凡市面上有仙鹤、骏马的册子统统买下,研究摄取其墨法精华,设法避其雷同形、墨,力求另找一种代表自家的‘符号’。因此我设计画稿,常常带有一种情结,把鹤、把马当作一个家庭、一群朋友,看做一件美好的事,当作一个美好的祝福,来采用拟人化的构思,有了这种心态,就会自觉的从善的一面去尽力表现。
子忠先生说:水能“见闻觉知”,施加好信息其结晶奇美,施加坏信息其结晶其丑无比。一代高僧大德断言:此乃心念映照,印证佛经。心境平和,气氛和谐,善、爱、喜的心念注入其中,圆润、美观、规整的水结晶信息也随之进入全身,好心情便会在意蕴情份中悄然泛起,人自然就会显得慈眉善目、安逸温和、神清气爽,面如桃花。因此,我书画时,总是心喜万状,心态平和,对水总施加好的心念,总觉得泼洒在宣纸上水分子的结晶一定是自然奇美。人观赏之清新悦目,自然体内的水分子结晶同样奇美,这就将我的意念传达给欣赏者了。
子忠先生说:要当好书画家,首先要传承“书画同源”的根脉理念。追根求源,汉字初创期,记号为图,符号为字,字中有画,画中有字,后逐渐演化为书与画两大分支,可见,‘书画同源’是中华民族艺术个性的突出体现,是独有的特质,就像一母同胞的‘龙凤胎’。在某种意义上讲,国画的笔法基础来自于书法长期的修炼。而一副经典中国画,只有诗书画印皆好才称其为好。因此,一个称职书画家的基本标准应该是诗、书、画、印四会、四过硬,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中国画圣经’。子忠先生说:水能“见闻觉知”,施加好信息其结晶奇美,施加坏信息其结晶其丑无比。一代高僧大德断言:此乃心念映照,印证佛经。心境平和,气氛和谐,善、爱、喜的心念注入其中,圆润、美观、规整的水结晶信息也随之进入全身,好心情便会在意蕴情份中悄然泛起,人自然就会显得慈眉善目、安逸温和、神清气爽,面如桃花。因此,我书画时,总是心喜万状,心态平和,对水总施加好的心念,总觉得泼洒在宣纸上水分子的结晶一定是自然奇美。人观赏之清新悦目,自然体内的水分子结晶同样奇美,这就将我的意念传达给欣赏者了。
由此可知,精通中国画圣经,必须有文化底蕴。具体就要体现在胸襟、修养与学识上。而一个具有胸襟、修养与学识的书画家,必定都得益于各种知识的积累,如天文地理、文学美学、甚至舞蹈、音乐等情趣爱好的陶冶。因此,综合素质是书画家的基石,触类旁通、潜移默化、厚积薄发是书画家成长的基本途径。
子忠先生说:学识,就是文化。没文品,不等于没文化。历史上国内外许多大科学家、大书画家,如齐白石,仅念过时间不多的私塾,后来还当上了大学教授。诺贝尔8岁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是中专师范肄业,但他在长期异常艰苦复杂的革命战争环境中奋发苦读,坚持不懈、矢志不渝、长期积淀、厚积薄发,成为一位集大诗人、大书法家、大军事家于一身的伟大开国领袖、世纪伟人。 子忠先生说:纵观古今,一个民族的独立艺术,是展现民族尊严和自尊的高尚标志。中国书画在世界艺术领域中独成体系。在艺术观念上,中国书画偏向于“写意”、“传神”,西方绘画偏重于“造型”、“写生”。中国书画家认为艺术是生命的反映,从主观上要反映出书画家的意,从客观上要表现物象的神,这便是中国书画的“传神论”和“写意论”。 西方绘画也认为艺术是生命的反映,从主观上强调写实,从客观上强调反映物象的形与色。可见,由于民族不同,水土根基不同,理念不同,民族艺术的基因所形成的民族艺术个性也不同。
子忠先生说:当今世界是多极性、多元化,各有各的特色。纵观历史,一个长久稳定的民族性是不可能被异化的。而相反,凡彰显自我特色的,总有生命力,总能长久发展。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名言非常精辟地阐明了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关系。因此,无论哪个民族,一定要‘洋为我用’,而不能‘以洋代我’;要突出‘我’,而不能‘淹没我’;要民族化,而不能化民族。那种企图淡化民族性,硬要嫁接出一种不中不西的‘怪胎’,搞所谓的中西融合是不会有前途的。但我们并不拒绝吸收国外一切先进、有益的东西,而是要在坚守民族艺术尊严底线的前提下,大大方方的向其他民族的优点学习,最终将其变成我们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子忠先生说:综观近代美术教育,科班出身的美术毕业生可谓不在少数,社会上“自甘苦行”者更为数众多,实现入门、懂行的夙愿并不难,但真正能达到“出神入化”的韵味,成为“家”、尤其成为“名家、大家”的却凤毛麟角,说明书画这块特殊的领地,并不是能完全凭主观愿望、凭吃苦耐劳就可获得成功的。攻理论、拿学历、打基础,费苦心、下苦功、用苦力固然重要,但最终并不是人人都能成其为“家”或“大家”的。实践证明,在学识基础上还必须有“灵感”和“悟性”的特质,甚至包括某些不可多得的机遇作陪伴和润滑。因此,某种特殊机缘往往也是一位书画家名声鹊起、作品价值连城的意外因素。